首页 > 内容页面

小知识:泛滥的滚料该如何识别?

  滚料,通俗点说,就是用一些山料(好的或者是差的)切割成天然籽料的外形,放入含有细砂和水的金属滚筒或球磨机中滚磨,类似于电动滚筒炒板栗的过程。用2个月至4个月时间的机器“急盘”——滚筒里石头碰石头、细砂磨石头,完成自然界中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过程。滚筒中加入了一些金刚砂,在滚磨中使玉料表面形成籽料特有的毛孔状微孔,真的是以假乱真。

  毛孔的鉴别


真皮毛孔

  籽料都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,而现在的滚料也都会有一些毛孔,如何区分二者呢?天然生成籽料与人工加工还是有区别的,天然的碰撞摩擦撞击,首先是受力的不均匀,而对原石来说会有不同的质密面体,同样就有了不同的面体毛孔,或者说是同面体因受力与撞击接触面的不同,毛孔是有大小深浅与毛孔形状的多样化。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个规整的过程,在籽料表面形成出现的毛孔是不规整的。


滚料染色

  自然形成相对来说是流动性与水的冲击碰撞摩擦而成,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水流过程的形成。而滚料虽然有了碰撞摩擦的过程,但是在一个相对的容体中形成的,在这个相对小的容体,一种是干磨,就是把玉石放到搅拌机内,干磨,让其彼此碰撞,这种生成的毛孔大都局部碰裂,毛孔周遍材质遍地疏松,并且是孔内模糊,毛孔中四壁能见玉粉。这个需要用50-100倍放大镜可观察到。就是说,我们把两块石头碰撞,碰撞面点出现的效果。

  皮色的鉴别


真皮色

  关于真皮的颜色应是由深入浅,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。在这里我们该领悟一个自然成色与外力而为加色,就是说在自然中不知道能成什么颜色,但最终会有皮色的表现,与人为的给强加色彩,就是让其变成个什么色的某样,相同物体不同的过程,表皮的色彩、层次、感觉、绝对是不一样的效果。


假皮色

  而作假的皮色,首先是时间,都是在很短的时间,也许是用了几天的时间,但与几百上万年相比较还是短暂的,染色体是一种纯色的感觉,不可能是结晶体的生成,再好的造假只是一种颜色染色,或许有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染布的效果,但没有次生的生成,这个色是死的!可能你所看到的有层次感了,但还是需要告诉各位的是,由于时间的关系,我们看到的是色,不是自然生成的次生质。

  形状的辨别

  此外,从形状上辨别滚料也是最方便有效的。真正的天然和田玉籽料,看上去是圆滑不滚圆的,而且对半籽料的形状并不好看。我们见到的籽料中,水滴形、瓜子形的最多,还有牌形的、疙瘩形的也不在少数。但是,很多和田玉都是滚圆型状的,市场上很多滚圆型状的和田玉大部分或者几乎都是假的。滚筒籽料是利用整块的劣质的山料切成小块,扔至带有磨砂的滚筒中,犹如炒栗子般搅动。其中的磨砂颗粒将其表面磨圆。如果一颗石头外型太过完美,那十有八九是修过的。

▲看曲面的过度,磨光的感觉会比较楞,明暗交界线处生硬。

  和田玉籽料千万年来由于风化剥蚀,水流冲击,体态光滑,无棱角,外形呈鹅卵状。你观察鹅卵石,不会有什么棱角,尤其是在大的一个面上。但滚料并不能把每个面都能滚的圆滑,若仔细观察(尤其在自然光或灯光的斜照环境下),卵石面仍会发现有许多小块面的存在,这是将锋棱凸起的山料打磨成卵石状留下的痕迹,虽经反复抛光掩盖,但借反射光线晃动卵石,仍能明显看出小的块面及长的边棱线的存在。

关注我们

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    
出版物经营许可证  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